政治坚定源于纪律规矩意识清醒:虚有其表PO江词无删减
政治坚定源于纪律规矩意识清醒🙇《虚有其表PO江词无删减》🏊当下中国,需要把先进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创新也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不断建立中国自信的过程。中国有足够的文明储备和现实资源来发展和升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自信和文化建设。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传统国家安全观”和“新安全观”的双重超越。传统国家安全观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中心,进入后冷战时期,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它越来越显示其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本质上是一种“对外安全观”,尽管关注了一些非传统安全要素,但它并没有将国内安全、人的安全等纳入其中。国家安全研究一般探讨“四个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议题中透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以往安全观的不同,以及它的基本特征。一是“谁的安全”。安全是一种属性,指主体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谁的安全”拷问的是安全的主体。传统安全观的主体是国家,非传统安全着重研究的是“非国家主体”(超国家、次国家、个体)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既关涉国家主体,也关涉社会、个体等主体,但核心主体还是国家。二是“什么威胁安全”。它探讨的是“威胁场域”。传统安全观和新安全观主要关注的是国家的外部威胁。总体国家安全观认为要应对来自国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威胁。三是“哪些安全领域”。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的安全领域,既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也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四是“安全落在何处”。它探讨的是安全的目标和价值指向。总体国家安全观既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目标和价值指向,又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国家安全”和“人的安全”的价值统一。,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植根中国大地。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例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强化制度执行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作制度执行的表率,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确保制度落地生根、时时生威、处处有效,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创造性地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厦不仅建立了“四梁八柱”,更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之网。在这一制度体系中,既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事关国家治理各个方面的重要制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着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13个方面制度,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的总体检视。
在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展示出许多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入,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展开,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对内展示、向外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同时要看到,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动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不折不扣地遵守和执行。,创新表达形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着力改变“我传你受”“我说你听”单向、被动的的信息流通方式,强化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多向、交互传播,让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通过挖掘背景揭示事件真相。注重挖掘呈现出根源性的探讨和思考,将报道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叠加、推进,引导公众思路。突出典型引发同频共振。对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典型事迹或人物进行报道,往往能获得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关注细节凸显人文关怀。细节是对现实情景的直接“还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注细节场面、一言一行等,通过细小的笔触,传递不一样的温情。
【編輯:保阪尚希】
相关新闻
-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项“完整事业” 2023-03-26 01:51
- 共享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 2023-03-26 01:23
-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 2023-03-26 01:28
- 内外兼修推进中国智库国际化 2023-03-26 01:46
- “四个全面”是现阶段的战略部署和实践纲领 2023-03-26 01:36
相关新发布
- 中国为什么需要“政务公开” 2023-03-26 01:29
- 刘奇葆对金砖国家媒体合作提出四点建议 2023-03-26 01:20
- “习式”民族观中的“一二三四” 2023-03-26 01:50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图样 2023-03-26 01:05
- 培育和养成法治思维的路径 2023-03-26 01:16